本報記者 吳文婧 見習記者 馮思婕
作為浙江省唯一營業收入有望破四千億元的公司,物產中大以供應鏈集成服務為基礎,涉足眾多業務板塊。近日,物產中大分拆旗下控股子公司浙江物產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產環能”)至上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請獲得了中國證監會受理。
為何將物產環能作為物產中大邁出旗下資產證券化的第一步?此前投資的湖州銀行IPO申請在今年上半年也獲得了受理,公司對外投資的邏輯又是什么?帶著這些投資者的熱點問題,《證券日報》記者走進位于浙江杭州市中心的物產中大總部,與物產中大相關負責人展開對話。
實現物產環能主業聚焦
為后續板塊分拆“打樣板”
“對我們旗下部分發展成熟的子公司來說,在龐大的集團業務中能得到的關注度和資源都很有限。”物產中大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談道,“同時,市場往往把物產中大視為單一供應鏈集成服務國有企業。但事實上,我們旗下部分子公司相對獨立負責各業務板塊,激勵機制完善且利潤表現優秀,我們認為,這些成熟專業子公司的價值理應獲得認可。”
據了解,物產環能本身與物產中大其他業務板塊之間就保持著較高的業務獨立性,并且很早就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革。近年來,物產環能通過新建、并購重組等方式擴大熱電聯產規模,并逐步拓展以垃圾焚燒、污泥處理、生物質發電等為核心技術的熱電聯產業務,已成為國內領先的煤炭流通企業及熱電聯產業務的重要市場參與者。
物產中大負責人表示:“之所以選擇物產環能作為分拆上市的第一步,是因為其能源環保綜合利用服務這塊業務已經相對成熟,已實現連續多年保持盈利且呈現較快增長,其成功上市將為后續其他板塊分拆上市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當然,物產中大仍然保有對物產環能的控股權。”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拆分可以看作是物產中大深化國企改革,優化國資布局,激發業務板塊內生動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有效推動國有資產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有益嘗試。
浙江省并購聯合會副秘書長、白沙泉并購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漢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一方面,分拆物產環能可以使得物產中大與其本身主營業務更加聚焦,有利于物產環能抓住行業的發展機遇,鞏固企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借助資本市場,物產環能還能提升能源環保綜合利用服務業務板塊融資效率,發揮上市后的平臺優勢,在優化治理結構的同時獲得合理估值,實現全體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踐行國企責任擔當
塑造戰略協同產業格局
除了內部業務板塊的運營外,物產中大對外投資的策略也是許多投資者的關注熱點。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9月,物產中大以增資擴股方式入股了湖州銀行,認購股份1.01億股,占湖州銀行增資擴股完成后總股本的10%。根據定向發行股份認購協議,湖州銀行股東大會選舉任命物產中大一名員工為非執行董事。
投資湖州銀行,讓物產中大在2019年收獲了并表利潤0.69億元;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州銀行是IPO申請材料已于今年上半年獲證監會受理,登陸資本市場提上日程。
那么關于對外投資,除了盈利能力外,物產中大更看重標的企業哪些方面的潛力?物產中大負責人告訴記者,物產中大的投資邏輯是,對標的企業的選擇應當作為主業的延伸,根據“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努力塑造戰略協同、周期對沖、產融互動的產業格局。
“我們在考察投資標的企業時,首先要看其未來的發展空間如何。同時,企業所處行業狀況,企業本身優勢,是否能夠打造出差異化、特色化的產業等,都在我們的考察范圍內。”物產中大負責人談到。
陳漢聰也認為,除了當下的盈利能力之外,對外投資更需要關注標的方所處賽道、行業地位以及當前技術水平等關乎未來發展潛力的因素。“所處賽道反映了細分產業鏈市場空間未來的增長潛力,也決定了與投資方形成產業協同的水平。行業地位則決定了公司自身成長的潛力。而當前的技術水平決定了未來的產業化發展潛力。”
采訪尾聲,物產中大負責人說了這樣一番話:“物產中大在提供供應鏈集成服務的過程中,對企業的供應鏈產業鏈體系非常了解。作為一家國企,幫助一些遇到困難的中小型企業整合重建,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我們的責任。”
(編輯 上官夢露)